当前位置:首页写给大佬的一封信:营销一定要接地气! 举报文章

写给大佬的一封信:营销一定要接地气!

作者:admin    来源:用户投稿    时间:2015.6.10   

  繁忙的互联网大佬们:

  你的市场部正在陷入怪圈:你家的文章仅在IT频道传播,受众永远是IT圈;你的市场部为了你在同行中有面子,拼命上虎嗅、钛媒体等IT媒体。

  你知道别人在怎么说吗?

  这是自欺欺人。一个产品功能的更新,妄想上升到一个影响行业的层面,在科技媒体上传播。要知道,圈内的人都是专家,你的产品是否优秀,是否垃圾,不是你说一句就能改变他们的认知。

  哎,没有办法,市场部每年花了大笔的钱,作为大佬的你们,IT媒体就是你们每日必逛的地方,市场部得让你们知道银子花在哪里了,所以想尽办法在你们眼皮子底下晃悠,才能显得干了事儿,才能让你们在其他同行眼中有面子!

  但你们是否想过,产品最需要的是用户,你们最需要的是把产品推广到普通群众的眼皮子底下,让用户知道你的产品的存在,最终使用你的产品!

  你知道吗,曾经,我把某款好用的软件介绍给了邻居,她惊讶的说:哎呀,竟然有这么一款好软件,我从没听过,你给我把XX删掉,我以后就用你推荐的这个!而这个XX,也是这类产品中的老大哥。这个小弟级别产品,却因为实在好用,抢占了老大哥的用户。

  我不是在黑某款产品,而是在想:为什么这么好的一款产品,没有宣传到普通人都知道?因此,营销,一定要接地气!至少让大家都知道有这款产品的存在!要把宣传做到用户的眼皮子底下!

  由此,有了我的浅知拙见,欢迎拍砖。

  营销走不出IT圈

  在互联网公司,在某款产品问世或功能更新的时候,他们总是偏爱找各大网站IT频道、垂直媒体、新锐科技媒体。同款产品一天发布好几篇文章,一篇文章发布几十家媒体,整体就属于砸钱,铺稿的状态,并要求布出来的每篇稿件都必须带有产品名称。

  这样的文章带着永远丢不掉的烙印“软文、广告”。看到标题,就知道是软文了,这样的文章谁有兴趣看?

  这是IT公司的通病,多年来都是如此传播,已然成为固定的操作方式。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大佬你们是否有发现,因为你们发稿的媒体都选择与IT相关的平台,那就意味着你们的营销永久都没有离开过IT圈!难道你只希望自己的产品使用人群都是IT圈的人吗?

  记得曾经和某产品经理聊天某款产品,惊讶的发现,该款产品使用者多为IT圈的人,但实际上,这款产品是谁都可以使用的某款手机浏览器。

  这说明了什么?一是传播得好,IT圈内的人都爱用这款产品,二反向证明产品传播得不够好,懂行的圈内人都爱用的产品,说明本身确实很棒,但没有传播到大众层面,没让普通人了解产品。

  有谁敢说一款浏览器,生来只为让IT圈内人使用!哪款产品的诞生,不是为了得到大量的用户使用并实现最终的盈利?

  受众聚集地要重视

  现在的用户比较懒,用手机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有两家门户手机网首页会显示每篇文章的评论数。

  仔细看,会发现这样一个现状:社会新闻及时政新闻的评论人数最多,评论数量上的新闻再平常不过。然而,科技频道的新闻,评论数量上千就已经很不错了!有些文章即使被编辑放在科技频道首页,也可能引发十多个评论,甚至有些科技新闻出现无人参与评论的尴尬局面。

  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都是放在首页的文章,为何参与热议的悬殊如此之大?

  答案简单:人们只对两种新闻感兴趣:一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二是可以看热闹的新闻!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无非是:社会新闻、与政治沾边的新闻,它能引发其喜怒哀乐,触动用户利益思考的文章。这样的新闻看的人多,参与热议的人更是少不了。不管高兴或不高兴,也得评论上几句。这不仅仅是参与感,而是看到这样的新闻,可以联想到自己。

  举个例子,你就能感受到其威力:社会新闻:小孩扶老人反赖被撞;与政治沾边的新闻:某某贪官贪污XX。这两类新闻参与评论的人何止百?!

  再说看热闹,中国人自古以来爱看热闹的本事你懂的!看热闹的新闻就多了,娱乐新闻就是典型的一种,可能有部分人是因为确实是偶像,所以关注,可有些却是为了看看花边新闻凑个热闹。正是因为这两类人,某个明星拍个烂片还能收获不少片酬呢。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需要这样的用户群体来使用我的产品!

  我只想反问一句:你确定吗?你做产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它高不可攀吗?当年高不可攀的某款商务手机,现在不也是沦为街机?不也是为了中国人在慢慢改变?要知道,用户数量大、实现盈利才是你最终的目的!

  接地气才能

  所谓接地气,就是让普通人都能看到你的传播,而不仅仅是IT圈的人。

  在我未踏进IT圈的时候,我从未看过科技、IT、信息化、通讯频道的文章。我相信我并不是个例。很多圈外人与我当初一样,毫无兴趣!连各大网站首页展示的IT频道文章都懒得扫一眼。除非真有需求要买某款手机,才会看看编辑推荐的文章。

  如此可见,放在IT频道的文章,真正有几个用户能看得到?

  只有传播接地气,混进受众聚集之地,向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娱乐新闻进发!冲进人群多地方,拿着喇叭,吼上几嗓子,效果要比IT频道传播好得多。

  接地气的传播,并非是要经过传播立即刺激用户买某款手机或者下载某款软件使用,但至少也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这款产品的存在,扩大知名度!这样的传播模式,用在新产品上市,用户基数小产品上效果尤为明显。

  当然,要想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沾边,这就得在于人谋——策划!

  比如今天一则社会新闻《小偷抄写手机通讯录上千号码还失主》,网络上非常火,评论人数特别多,这觉得不是水军干的事儿。可能是由于我的职业病,看到标题,还以为是某款通讯录软件策划出来的产品植入新闻,点开看却是一则纯新闻。

  与政治沾边的新闻,可以是借政府部门、某条政策的光环去下文章。傍大款传播思路不用我多说,懂得营销的人都明白其好处。

  在此就不必多说,只有三个小建议:一是多看相关部门的政府网站,看看最新政策,沾上光也能出彩;二是反映一定要迅速,时政新闻时效性非常强,一定要有时政新闻的敏感度。三是寻得官员的评价,让平媒记者去采访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并询问对你这产品的评价,领导总得有个反馈,那一句话就够你去传播了!

  再说说看热闹的娱乐新闻,娱乐圈别的不多,多的就是各种谣言。只要不重伤明星,让娱乐圈的爆料大号去爆个料,给你半天的传播时间就够使了。其实还有女性频道,各种女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新闻,比如“我X生活不幸福 家庭XX”,看这类文章的人也很多,想个办法策划一个感情故事,植入产品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产品就得到了认可。

  一个新闻网站,多个子频道,必然有它不同的受众群体。以上列举的不过是观众最多的频道,其他频道也是可以考虑进行传播的。

  还有,传播一定要多方结合,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传播并不是独立的,两者结合效果才是最好,才能更大范围的达到传播效果。

  结语:走到群众中去,获得群众的支持,用大家关心的新闻去营销,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产品,才能在创造知名度的同时,得产品的口碑,达到产品诞生的最终目的。

  圈外的人

  2013年11月26日

好文打赏,给Ta鼓励
扫一扫用手机阅读本文
Tags:写给  大佬  一封  一封信  营销  一定  一定要  定要  接地  
  • 相关搜索
图片推荐
    百度整治虚假“官网”网站,元芳你怎么看?

    百度整治虚假“官网”网站,元芳你怎么看?

    作为站长,肯定最担心的就是网站被降权和内容信息被拔毛,这严重影响了网站的运作,而近期大家可能已经听说或者发现很多带有官网信息的网站进行降权处理和信息拔毛,包括了像比比贴、中国供应商这样的大型网站。  
    传统技术人员该如何转型?

    传统技术人员该如何转型?

    传统技术人员该如何转型?这个问题很是纠结。最近碰到了不少网络技术牛人,有软件的和网站的。有超级黑客等等大家都十分的困惑,每天就是自己看着自己的软件或者在站长群之类的地方意淫。我在想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
    优化企业网站最完美的思路

    优化企业网站最完美的思路

    导读:前几天,我面试了一份网络推广工作,这是一家传统的工艺品生产企业,公司想要利用网络推广产品,提到网站推广我第一想到的就是SEO,所以,我到职的第一天就给这家企业建了一个企业网站。网站建好之后,就进
    网红吸金惊人 是“黄金时代”还是“泡沫宿命”?

    网红吸金惊人 是“黄金时代”还是“泡沫宿命”?

    靠每次不到5分钟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走红,迅速积累800多万粉丝的网络红人papi酱,近日获得了1200万元投资,估值上亿。一时间,不少网民也开始摩拳擦掌:德国小伙子阿福以上海话吐槽洋女婿的种种烦恼,被
    分析百度近期持续更新给seo带来的变化

    分析百度近期持续更新给seo带来的变化

    11.22日,百度站长平台高端站长沙龙(北京站)的百度之夜沙龙活动后,卢松松在自己的博客中发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消息:百度(移动搜索中)将从12月中旬开始,逐步淘汰不具备唯一价值的pc页,鼓励站长建设
    客户管理:SEO站内优化修改自评表

    客户管理:SEO站内优化修改自评表

    大家好,今天爆老师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项目文档中的《seo站内优化自评表》。通过专业的需求文档来解决与客户想要高绩效之间的落差,避免谈客过程中的不必要误解。  特别是做过新项目售前工作的朋友会有体会,一
你是怎么知道非凡网赚网的?
  •   
  • 联系QQ 邮箱:976382653@qq.com 微信:976382653
    在线留言
    发布软文
    广告自助购
    文章调用
    常见问题
    保存到桌面